动线条“硬核”措施只为……
2月14日召开的中国肇庆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肇庆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水平的意见》,为肇庆优化营商环境指明方向、绘画路径。近日,肇庆市政府副秘书长、肇庆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王诗军接受媒体采访,从起草背景、目标任务、任务内容等方面对《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坚持企业头部,坚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打造“门槛低、效率高、麻烦少、态度好”的一流营商环境,实现“肇庆服务、天天进步”,肇庆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头部方阵。
☆ 树立“官不避事、事不避难”“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意识,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
☆ 坚决整治服务意识不强、吃拿卡要、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打造干净担当的一流队伍。
☆ 坚持“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机制和抓重点工作法、“小切口大变化”工作法、项目化工作法、面对面工作法,深入了解企业诉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 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党政企沟通座谈会”等常态化党政企沟通机制,畅通万企诉求服务平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诉求渠道,打通党政企沟通“蕞后一公里”。
☆ 加大公办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力度,开展“订单式”培养和新型学徒制培训,为企业培养优质人才。
☆ 落实高企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以及企业研发财政补助等政策,推动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聚集。
☆ 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打造“一件事”主题服务模式,大力推动实施涉企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
☆ 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联合测绘、联合图审、联合验收,助力项目快落地快投产。
☆ 实施涉企扶持政策办事指南、审批流程、服务流程标准化改革,让“政策找企业”。
☆加快培育“4+4”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以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为重要抓手,拓展肇庆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
☆ 加快引进一批见效快、造血强、科技含量足、附加值高的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加快构建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 高标准建设珠三角(肇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肇港澳科技创新创业联动,探索建设大湾区与大西南科技产业链接中心,加速形成“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产业化”的创新协作发展格局,力争2022年底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
☆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平等适用肇庆支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做好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储备“熟地”“标准地”,优先投入优质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项目。
☆ 建立“批而未供”地块数据库,完善履约监管联动机制,实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面持续排查各类“行霸”“市霸”等黑恶势力线索,依法从快、从严惩治强迫交易、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打击和惩治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
☆ 全力防范打击电信等经济违法犯罪,防范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深入整治问题,严肃查处向企业伸手要利益要好处、吃拿卡要、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行为,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 严肃查处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坚决整治在办理涉企案件中有案不立、压案不查、久拖不结、利用刑事手段非法干预经济纠纷等问题。
☆开展政府采购社会代理机构监督评价,严厉查处围标串标、虚假招标、挂靠出让代理资质、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实施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和失信责任追溯制度,积极拓展信用评价结果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和资质管理等事项中的应用。
☆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依法持续深化“双容双承诺”直接落地改革,推动产业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全面压缩。
☆探索建立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救济、投资者司法服务保障协调机制,依法保障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开工。
☆探索试行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免罚、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大力保障企业权益。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制定并公布工作有力度、成果可预期、市场有感受的任务清单,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
☆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企业家广泛参与的优化营商环境咨询协调机制,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建立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评价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收集、筛选和查处结果反馈机制,切实提升部门服务水平。
此外,《意见》既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又注重突出肇庆特色,亮态度、列重点。同时《意见》始终坚持“企业头部”,结合企业关注的堵点难点,并根据部分企业代表反馈的情况和意见建议,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优化措施,重点突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资源要素、法治环境、人文环境”5方面主要任务,确保既有指导性,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