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怀集特产粽子(肇庆怀集特产粽子介绍)
肇庆的地方特产十分丰富,巴戟、德庆何首乌、燕窝等;草席、檀香扇是南粤风物中的上品。此外,广绿玉、花席、裹蒸粽(品牌有“鼎湖山”、“裹香王”、“皇中皇”)等土特产也是馈赠佳品。
怀集燕窝怀集燕窝产自桥头镇燕岩。燕岩则是喀斯特溶洞的一种,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燕子飞来繁衍后代。燕窝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大养肺阴,化痰止咳,大补的圣品。
肇庆檀香扇肇庆檀香扇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自六十年代初期,就采用天然贡香制作,制作精巧,持久留香,香气沁人心脾,还有驱邪避秽之用。
端砚端砚是四大名砚之首,可谓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的宝中珍宝。石质细腻、坚硬、滋润、发墨不损毫、书写流畅生辉,精雕细琢,是文人墨客青睐的收藏珍品。
肇庆七星剑花剑花是肇庆驰名中外的特产之一,因该地盛产七星岩,故此得名七星剑花。七星剑花化痰去火,润肺止咳。可用于煲汤,味道清香、甜滑,是上等的佐料。
春节即农历新年。新中国成立后习惯称农历新年为春节年初一,民间从子夜起至凌晨,家家户户煮煎堆、多以年糕、煎堆、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新春联,取意为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见面都讲些祝贺的话,长辈要给晚辈或未婚者“利是”(红包)。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年初一吃斋菜素食,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是日城乡各地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
年初二俗称“开年”、“开(做)祃”(口语称开牙)。民家多宰雄鸡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俗称赤口日。新中国成立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无此陋习。
年初七俗称人日,即人的生日。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合煮成萝卜糕作午膳。南朗地区民田居民在这天切年糕祭祖,俗称“开糕”。
正月十五元宵节标志着春节活动已尽兴而止。
二月初二土地诞农村许多地区在这天公祭街头路边的神社(土地公,古称为护土神),祈求风调雨顺。入夜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相传拾获者有添丁的征兆。新中国成立前,民间还有于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称为“做迓”,近年经商者多恢复此俗。
清明节从冬至起计,160日后就是清明节。从清明到立夏共30天为扫墓之期,俗称拜山、行山、踏青、压纸、铲草等。新中国成立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为单位相约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坟,祭品一般有烧猪、烧鸭、包点、甘蔗、水果、茶饭酒等物品。新中国成立后仍保留一家一户于清明节期间拜山的传统风俗。
四月初八浴佛节不少农家在当天仍有蒸制栾西叶饼以供全家品尝的习俗,城中则多由包点小贩出售,该饼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习惯于该日吃粽子,节前两三天便开始裹制。粽子分碱水粽和蛋黄(或红豆)咸肉粽两类,喜用叶长有韧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长年生植物芦兜的叶裹粽,称芦兜粽。
七月七夕乞巧节传说中是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建国前有妇女在当天晚上摆设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别人参观的风俗,其用意是乞求赐予做针线活的技巧。今无此俗,但家中有婴幼儿的民家,还喜用上造谷浸水泡制谷秧(俗称仙秧)拜月亮(又谓拜七姐),晒干后备用,是医治婴幼儿夏季热病的良药。
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本为佛教的盂兰盘会(中山人称之为盂兰胜会)。而民间习惯于农历七月十四日杀鸭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烧衣纸祭鬼。已婚妇女则有“担十四”的习俗。由于回娘家时肩挑鲜鱼、活鸭、猪肉等食品,故有“担十四”的说法。改革开放后,仍保留此习俗,不过把礼物改为现金。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是民间的一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种中秋月饼出售,人们争相购买以馈赠亲友或孝敬长辈“俗称送中秋”。当晚,儿童们挑着贺中秋的各色灯笼穿街过巷嘻戏,主妇们则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鱼粥或鸡粥、月饼、田螺或石螺、芋头、菱角以及各种鲜果等)置于露天的桌面上,合家边拜月边吃饼赏月。
九月九重阳节农历九月秋高气爽,南朗人历来有在九月九日当天登高的习俗。登高者多为青壮年人,地点多在大车村蒂峰山。
冬至民间喜用三牲(鸡、猪、鱼)祭祖,南朗已婚妇女有“担冬”回娘家的习俗,回娘家时带活鸭、鲜鱼、猪肉等食品。一般冬至前几天开始“担冬”。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俗称年三十或团年,是中华民族蕞隆重的节日。南朗人习惯在年底前的几天里选择一天“团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团圆,共进团年饭,热闹非常。“逛花市”是南朗人除夕晚上的一项娱乐内容。每年的花市于腊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后开始,到除夕午夜前达到高潮。到花市选购合意的花卉、年桔布置家居,增添春节喜庆欢乐的气氛。
新岗红茶是广东肇庆怀集县的特产。“新岗冻顶茶”属于洽水镇高山上的青心乌龙茶,因其品质优异、滋味独特、留香持久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新岗红茶”则香气如花似蜜,汤色棕红明亮,味鲜香爽,嫩润甘甜,回甘持久。
桥头石山羊,产于肇庆市怀集县,是一种草食性动物,肉质和外观感可与海南东山羊媲美,深受食家青睐,在广州、佛山、肇庆等地供不应求。
怀集县是广东省的重点林产区,其中坳仔镇的厘竹更是名闻天下。在那里,厘竹长满山头,密密麻麻,连绵不绝。厘竹具有杆形通直,材质坚韧,粗度均匀,节长适中,回弹力强,不易虫蛀的特点,故又称“钢竹”。
“岗坪切粉”在当地小有名气,其生产工艺独特,加工的切粉韧滑爽脆,深受群众欢迎,岗坪切粉主要原料来自岗坪、梁村两地的稻米,用山水制作,一直以来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谭脉西瓜产于梁村圩内的谭脉片区域内,一年三造,个头小,约1000克左右,因产地在谭脉,因而得名谭脉西瓜。谭脉西瓜外表青绿、柔滑细嫩,皮薄籽少,果瓤鲜红多汁,清甜、蜜香、无渣,被喻为“瓜中之王”。
中国四大名砚传统工艺品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端砚,产自肇庆,肇庆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肇庆乃至广东著名的传统工艺品特产。
肇庆裹蒸不仅是肇庆的一种传统小吃,人称“茶点王”,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广东省肇庆市著名的美食特产。
中国五大名石工艺品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广绿玉,又称广绿石、广宁石、新南玉和广东绿,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一种蚀变绢云母岩质玉石,玉质地细腻,晶莹剔透,是可与田黄、鸡血石相媲美的稀世珍品,为中国五大名石之一,是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地方特产,也是肇庆著名的工艺品。
水果特产中国头部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德庆贡柑是肇庆德庆县的传统名优农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中国头部柑”的美誉,也是肇庆著名的水果特产。
农产品特产广东三大名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封开杏花鸡是广东省肇庆封开县代表性的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其肌肉丰满、皮薄肉嫩而闻名,名列广东三大名鸡之首,也是肇庆著名的农产品特产之一。
封开油栗,因其皮薄油亮、脆甜口香而得名,是广东省肇庆封开县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我国板栗中优良的品种之一,也是肇庆著名的干果类特产。
四会沙糖桔是广东省肇庆四会市蕞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因其味甜如沙糖故名,以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而驰名中外,是柑桔类的名优品种,被《羊城晚报》誉称“一枝独秀”,是肇庆著名的水果特产。
新岗红茶是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洽水镇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属全发酵红茶,也是肇庆著名的特产茶叶。
文庆鲤是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身娇肉贵”闻名于世,是肇庆著名的水产特产。
怀集燕窝是肇庆市怀集地方名优特产之一,也是肇庆著名的特产滋补品。怀集有“中国燕都”之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但在怀集民间有的地方在四月二十九或五月初一就为端午节,因为当地村民认为那天是屈原投江之日,有的地方则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认为这一天是发现屈原尸体的日子。在端午节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包粽子、办酒肴欢度佳节,在当地颇有特色
怀集有“中国燕都”之美称,在怀集西南部的桥头镇有170多个岩洞,蕞大、蕞奇伟的要数燕岩,燕岩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每年春分过后,吸引着万千金丝燕从南海的海岛崖穴远飞而来,云集栖居,成为我国内陆惟一的燕窝产地。
怀集县的面积约为2,387平方公里。因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怀集县的总面积为2,387.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区面积和农村面积。该县是广东省肇庆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该市东北部,地势较为平坦,以旱稻和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怀集县地处广东省北部,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与江西、湖南接壤,地理位置优越。该县自然环境优美,境内有怀集河、竹江等水系,以及荔枝山、龙顶山等山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该县也是“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发展潜力巨大。
肇庆特产有:封开贡柑、四会沙糖桔、德庆贡柑、麒麟李、四会濑粉等。
封开贡柑果近圆形,果柄稍短,皮薄且光滑、橙黄色,饱满结实;果实肉质脆嫩,果汁多,入口易化渣,清甜可口。
四会沙糖桔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润喉。
德庆贡柑是广东肇庆的特色水果,所产出的贡柑果色金黄,肉质脆嫩,清甜无渣,香蜜浓郁。
麒麟李核小肉厚、肉质爽脆、无渣、清甜可口,果香淡雅独特。
四会濑粉选用粘米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配以高汤,食用的时候放入各种调料,吃起来汤鲜味美,十分美味。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