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高新区:“草塘”上崛起的现代科技工业新城
从荒无人烟的“草塘”变为稻田蔗地,又从农场变身工业聚集地,再从工业园升级为现代科技工业城,61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大旺人带着使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改变了大旺的面貌。
1958年,大旺农场成立,97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知青来此拓荒,大旺的历史从此开始。
那时的大旺,芦苇摇荡、人烟稀少。卢丽卿是9700名知青中的一员,她至今难以忘记大旺留给她的头部印象:“全是茅草,两米多高,出门得拿一根竹子绑着白旗再外出,不然走进草塘后,就看不见人影了。”
就是在这片近乎原始的土地上,头部批大旺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治水灭螺筑堤,消灭血吸虫的寄主——钉螺,修筑了22 .5公里防洪大堤,不断垦荒、种植。
经过20多年努力,1983年,60多位专家、教授、专业人员现场验收,大旺方圆10万多亩找不到1个钉螺,标志大旺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此时,连片的甘蔗地、水稻田取代“草塘”,昔日荒野变沃土。
经过几年的探索,大旺糖厂成为大旺的经济支柱产业,1978至1979年,大旺糖厂榨蔗量占省华侨农场系统的10.86%,日榨量列第二位。1980至1981年,糖厂产糖0.94万吨、酒精361 .04吨,制糖利润144.89万元、酒精利润7.72万元,酒精质量被评为全省头部名。
依托大旺糖厂发展起来的大旺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掉队。1991年任职大旺华侨农场场长的张兆熊将其原因归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所有制单一”。
张兆熊表示,农场本身就是个“小社会”,包含了学校、公安、医院等机构,日常开支大、部门机构臃肿、行政人员偏多、效率低下,这些都阻碍了农场发展。同时,因为大旺税收是交给地方,当地没动力招商引资,“招商招商,越招越伤”。
改革的动能终于在1992年形成质变的力量。当年12月30日,经市委、市政府的批准,大旺成立了综合经济开发区,被赋予了相当县一级经济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权限,实现华侨农场改制。大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展身手了。张兆熊的身份也转为经济开发区区长。
“当年,大旺只有一个3.5万伏的变电站,根本不足以支撑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外出招商,唯一拿得出手的优势只有土地。”如今的高新区招商投资局局长彭卫鸿当年是高新区首批招商人。他表示,他们用诚心打动了一些投资商,大旺也在90年代末期迎来了宝信金属、东凌皮具等头部批企业。
1998年,肇庆高新区在三榕港成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肇庆高新区迁址大旺,与大旺综合经济开发区合署,实行“一区两园”的发展模式。那时起,大旺有了另一个名字——肇庆高新区。
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肇庆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迎来了发展新契机。2015年,获批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在省工业园区服务星级评价中,蝉联五星级园区。
近年,肇庆高新区再次开启了创业历程。围绕全市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和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肇庆高新区力争充当肇庆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创新发展的龙头,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以及各类研究院和孵化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肇庆高新区立足自身优势,提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产业落地的重要承载地,深度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通过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新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变。
如今的肇庆高新区,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聚集了600多家企业,常住人口约18万人。为推动城市朝着产城人融合的方向发展,肇庆高新区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投入,按照“一核两轴两带五区”开展城市发展布局。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