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未来科技创新的起点与机遇
2月5日,肇庆市举行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暨科技创新大会。肇庆市人民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详细解读了《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标志着肇庆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长足推进。
科教创新走廊的核心理念与构建背景
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以下简称“科教创新走廊”)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发展的想象。该走廊自东至肇庆高新区,西至端州双龙产业园,依托S8、G80等主要交通线,涵盖肇庆高新区、鼎湖区、端州区及周边区域,成为肇庆新的发展轴心。
目前,走廊两侧的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数量已逾1500个。这一集聚效应不仅提升了肇庆的科技实力,也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教创新走廊有五大优势,构成支撑肇庆创新的坚实基础。
高校资源丰富:肇庆目前有11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8所、专科学院3所,在校生人数约16万。肇庆学院则是本地区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未来将承担更多的科研和社会人才培养任务,推动产教融合。
科研平台密集:该走廊聚集了229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包括6个实验室和178个工程中心,形成供给侧的科技创新 ecosystem。以广东省新型电子元器件创新中心和厚生实验室为例,这些中心将极大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人才培养基地:肇庆通过“西江人才计划”,希望引进和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目标,推动科技与人才的双向交流。
众多科技企业汇聚:走廊内现有的1277家高新技术企业及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整个区域经济及产业链的升级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领域。
完善产业园区:肇庆的“344”产业园区规划为各类创新创业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落地生根。
高校资源丰富:肇庆目前有11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8所、专科学院3所,在校生人数约16万。肇庆学院则是本地区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未来将承担更多的科研和社会人才培养任务,推动产教融合。
科研平台密集:该走廊聚集了229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包括6个实验室和178个工程中心,形成供给侧的科技创新 ecosystem。以广东省新型电子元器件创新中心和厚生实验室为例,这些中心将极大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人才培养基地:肇庆通过“西江人才计划”,希望引进和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目标,推动科技与人才的双向交流。
众多科技企业汇聚:走廊内现有的1277家高新技术企业及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整个区域经济及产业链的升级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领域。
完善产业园区:肇庆的“344”产业园区规划为各类创新创业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落地生根。
《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提出六大行动方向,以实现建设目标。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包括:
未来三年,肇庆市的重点是创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高效、人才密集的科教创新走廊。目标是在2027年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企业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
通过这一系列规划与措施,肇庆不仅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必将在这一走廊内形成联动效应,推动整个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的建设预示着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思路,即将科技创新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应理性对待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如何平衡创新与伦理、发展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借助这一创新走廊带来的机遇,鼓励个人和企业紧紧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利用AI智能工具,如简单AI,提升自媒体创业的底气与能力,参与到这一新兴科技浪潮中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