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再造一个新肇庆
今年初,肇庆召开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吹响奋进的号角,在新的更高起点“再造一个新肇庆”。
半年过去了,肇庆抓住“生态”“经济”“生活”三个关键,细化部署“九大行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肇庆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期间,各县(市、区)、肇庆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谈进度说进展,展示“百千万工程”落地半年多以来的部署、行动与成效,亮出各自区域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整理:施亮卢舒曼王焌鑫吴帆卢逸轩刘亮
肇庆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端州区委书记李剑表示,今年以来,端州区以市“九项行动”为主线,聚焦全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七大提升行动”,高位统筹、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力攻坚,以行动作答,奋力争先,扎扎实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在新起点上推动端州高质量发展跃上新水平。
端州区成立由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指挥、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常务副总指挥,其他分管区领导各司其责、42个区直单位组成的区指挥部,设立办公室,抽调9名业务骨干实行实体化运作,设置新型工业化建设及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低效土地整备及绿美生态端州建设等8个工作组,形成工作合力。
围绕“抓好一三五、做强百千万”的目标要求,端州区研究制定一年、三年、五年目标及十年远景目标,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和都市文商旅会客厅,谋划通过十年努力,GDP冲刺千亿元,“再造一个新端州”。
端州区重点聚焦党建引领“七大提升行动”,形成区三年行动计划,立足2023年工作目标,细化量化抓实制造业当家、打造园区平台扩容提质、优化营商环境等246项年度重点任务,积极着手制定2023年重大突破性抓手清单、重点改革清单和重点典型培育清单等三大清单,全力以赴做好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城市承载力、推动城市提质升级、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实施绿美生态建设、打造街道社区示范、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提升“村改居”人居环境、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典型等九方面工作。
端州区坚持强化保障、社会参与,全面激发动力凝聚合力。头部是突出发展要素强保障,全力开展工业“熟地”整备,积极向存量要增量,选派年轻公务员到基层服务“百千万工程”,优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机制;第二是突出结对帮扶促发展,以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产业发展等为抓手,推进怀集县下帅乡和德庆县新圩镇、武垄镇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第三是突出社会力量共参与,推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落地,推进4个街道谋划34个项目,确保做一件成一件,与肇庆学院结对共建派出10支大学生基层实践队伍到社区一线实践。
接下来,端州区将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争先进位,努力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干出业绩、作出示范,为肇庆加快实现“两个定位”作出端州应有担当和贡献。
鼎湖区委书记、肇庆新区管委会主任刘运通表示,今年上半年,鼎湖区GDP增速、人口集聚、工业产值实现持续上升,房地产占固投比重、占税收比重均有下降,其中,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排名全市前列,制造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跃居头部,两区经济逐步摆脱以房地产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成绩的提升在于发展思路。近年来,两区聚焦扭转发展态势,坚持“先旺区、再强区”;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路子。
首先在于快速转换制造业发展动能。上半年,两区新引进富华新能源汽车电源生产基地项目、壹连汽车电子线束科技项目、国色太阳能智能房车制造基地项目等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发展新动能越来越多;项目进驻后,两区狠抓落地投产,以常熟汽饰为例,该项目从拿地到试产仅用6个月,项目跑出“加速度”;同时两区把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鼎湖—新区起步区建设作为产业强区的头号工程,多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正加快推进,超150个企业(项目)入园。
其次在于快速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城市形象呈现。近年来,两区以高品质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配套、优美生态环境为引领,加快人口导入和人气聚集。鼎湖区吴大猷教育基金会成立后,社会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全市首个“鼎湖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超市”,率先启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上半年城镇安排就业1500人;“魅力鼎湖山水凤凰”首届肇庆鼎湖百里徒步活动等4场大型文体活动不断上演,两区人气火起来、消费旺起来。
“今年4月沙浦镇作为全市唯一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刘运通表示,目前鼎湖谋划创建农业现代化强镇基础设施项目等6个重点项目,已落实各类资金2亿元。
下一步,鼎湖将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强区促镇带村,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崛起、产业强区”战略,推动全区7个镇(街道)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久久为功抓产业培育、抓城乡建设、抓改革赋能、抓发展保障,全力争当肇庆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的桥头堡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的领头羊。
高要区委书记陈德培表示,今年以来,高要区以鲜明的“标兵”意识,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体推进富区强镇兴村。不仅在全市率先绘制推进“百千万工程”作战图,制定了高要区《三年行动计划》,还围绕“富区强镇兴村”总目标,在区级层面构建“一区引领、两翼齐飞、三园并进”发展格局。
聚焦产业,高要持续擦亮“好五金、金利造”区域品牌,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聚焦农业,高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高要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聚焦城市品质,高要集中力量建设金利副中心城区,优化南岸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打造“两翼齐飞”现代品质新城;聚焦镇域经济,高要以千强镇建设为牵引,示范带动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发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聚焦,高要以示范带建设为带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速增效。
上半年,高要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高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高要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成功创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金利镇荣获“中国五金智造产业创新基地”称号,高要产业转移工业园荣获广东省金属制品特色园区称号,高要智能五金产业集群荣获广东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
下一步,高要将以攻坚之力,瞄准产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带动盘活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壮大,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园区赋能,在争创制造业强区上再建新功;将以“绣花”之功,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设施,使城市面貌再换新颜;将以决战之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狠抓镇域经济,推进文旅融合,在推动强镇兴村上再造新势。
陈德培表示,高要区将全面落实肇庆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弘扬“抱团发展、勇立潮头”的高要赛龙舟精神,努力在全市奋战“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四会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翁卓辉表示,四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联同肇庆高新区健全“晋位百强榜”协同工作机制,力争今年成功晋位百强榜,到2027年四会全域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力打造全省“百千万工程”县级示范。
立足实际,四会明确了“1234”发展思路:“1”是坚持以党建统领四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是落实肇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力军、肇庆市域副中心城市“两个定位”,“3”是锚定晋位百强榜、建设千亿县、争当省示范“三大目标”,“4”是打响“百千万工程”的“四大会战”。
打响产业增量提质“大会战”,实现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两翼齐飞”。四会正大力推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铜铝深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打造肇庆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加快构建“1+4+N”园区格局,强化与广州增城区对接共建园区。
打响城乡协调“大会战”,初步构建起以“中等城市—中心城镇—专业特色镇”为主体的“雁阵”体系,县域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四会城区“强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绥江“一河两岸”城市格局拉开框架,产城融合更加紧密;乡镇“强功能”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发展大沙、江谷、地豆中心镇商贸经济,大沙镇正全力打造“百千万工程”镇域示范样板,建专建精龙甫、下茆工业类专业镇和石狗、黄田农业类专业镇,建特建优罗源、迳口、威整特色镇。
打响乡村振兴“大会战”,每个镇各选取了1个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优的行政村开展示范村创建。四会“土特产”文章大有作为,成功举办农业招商(佛山)推介大会等活动,上半年新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额16亿元;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发挥“红美行动”示范带动作用,全部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肇庆首个镇级美术馆投入使用,率先举办“村BA”赛事。
打响公共服务优化“大会战”,实现“硬设施”“软环境”双提质。四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省道260、263线改建工程、城区至下茆公路、四会与肇庆高新区组团发展路网建设工程等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48条安商行动措施。
广宁县委书记陈超常表示,广宁县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富县强镇兴村,对标学习四川宜宾及浙江安吉、东阳等地,围绕广宁所有、广宁所优,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康养旅游与休闲竞技、绿色能源与新型、循环经济与新型材料四大产业,并制定出三年行动计划。
上半年,广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工业园(二期)工业投资势头强劲,广宁特色产业竹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高质量举办中国(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竹产业示范园首期500亩完成五通一平,招商引资成绩亮眼,翡翠湾白天鹅温泉度假区首期已开业。
此外,广宁县县域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明显增强,率先在全市启用镇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肇明高速(广宁段)将于2024年底实现通车,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广宁段年内完成建设。
在乡村振兴方面,广宁以“十大措施”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开展乡村产业振兴“比武”大擂台,决出潭布番薯、赤坑砂仁等十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项目,掀起项目建设比学赶超热潮。广宁还加快实施总投资1.62亿元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项目,力争年内率先在全省完成全覆盖;大力推广古水镇“积分超市”等“一镇一品牌”治理模式;分类培育和选树20名“明星支书”,推动基层争先创优。
当前,广宁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浓。示范引领强镇兴村,全力打造江屯北部中心镇、古水竹子加工专业镇、五和循环经济专业镇、潭布生态农业特色镇4个示范镇和江美红色村等10个示范村。高效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绿之韵”“红之源”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段,融合古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古水河旅游资源开发。
巧借东风,用好用活结对帮扶资源。广宁谋划建设高新工业园三期约5000亩,作为与广州天河区产业共建主阵地,计划今年10月动工,着力打造“一县一园一主业”标杆。日前举办的“广宁—天河投资环境推荐会”中,一批优质项目举行集中签约,总投资19.74亿元。
下阶段,广宁县将学习运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认线”战略部署,以及肇庆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争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广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德庆县委书记凌云表示,德庆目前已出台县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项目库,形成“1+3+10”工作体系,以“五抓五促五提升”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狠抓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稳定提升。德庆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不断凸显、园区设施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县党政领导班子带头上门对接广州花都区,积极探索开展两地交流、就业创业、消费帮扶等方面合作。为科学规划承接广州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德庆县高标准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做实承载产业的“母体”。
狠抓城镇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德庆县扎实推进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医疗等公共服务发展短板,不断提高县域承载力、吸引力。其中,投入9000万元实施县城自来水厂扩建和部分管网升级工程,新建、改造管道累计完成5.9公里;启动改造县城老旧小区26个,升级改造康城大道、德庆大道等6条城区主要路网,新建1个口袋公园,县城品质进一步提升。
狠抓乡村振兴,促进镇村发展水平提升。德庆县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巩固德庆贡柑产业集群,出台《2023年德庆贡柑扩种补贴总体方案》,推动年内贡柑扩种1800亩。推动德庆南药全产业链发展,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全力发展特色产业,总投资1.85亿元的广东灏岚德庆蓝莓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狠抓生态建设,促进绿美德庆环境提升。德庆县深入实施绿美德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力推进森林县城建设,切实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今年已完成林分优化2.04万亩。提高城乡一体绿美品质,统筹推进10个绿化美化村,已完成种植阶段工作。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精细管控,PM2.5等相关指标稳定达标。
狠抓人才培育,促进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德庆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身“百千万工程”,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与肇庆学院合作共建全市首个高校青年人才联络站,联合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德庆县青年人才联络站(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揭牌仪式活动,成功设立第二个高校青年人才联络站。
封开县委副书记、县长丘灿辉表示,今年以来,封开县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全县工作的总抓手,成立县镇两级指挥体系,明确今年42项重点工作以及229项细化目标举措,有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聚焦制造业当家,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封开县坚决落实制造业当家“十项行动”,抓住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契机,培育壮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引凤”行动,坚持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双轮驱动”;大力实施“筑巢”行动,举全县之力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加快“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育苗”行动,支持县域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聚焦扩容提质,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封开县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行动,坚决打赢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实施乡镇强专特分类创建行动,打造建材、杏花鸡、商贸、文旅等四强镇;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堤防巩固提升工程,江口街道、南丰镇防洪工程加快建设。
聚焦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封开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深化乡村产业振兴,做大做强“一鸡一猪三棵树”特色农业集群;实施“地力提升”行动,集中连片打造万亩高质量粮食产业带;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铺开三镇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加强乡村治理,创新推进“粤桂一家亲·省际睦邻廊道”建设。
聚焦“两山”转化,推进绿美封开生态建设。封开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封开样板。深入实施绿美封开生态建设“六大行动”,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兴绿新气象。
聚焦城乡融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封开县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行动”,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扩建;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县中医院新住院楼正式启用,县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二甲”医院评审。
聚焦发展保障,凝聚推动“百千万工程”合力。封开县打好金融牌,以金融赋能富县强镇兴村;打好企业牌,引导企业深度参与美丽圩镇建设;打好乡贤牌,充分发挥乡贤优势,引进优质产业项目;打好干部牌,以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小组长兴村的精气神。
怀集县委书记于晓军表示,今年以来,怀集县全面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打造“1+2+3+19”政策体系,谋划推进重点项目112项,精心策划“高质量发展效能提升年”行动,促进“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
筑强平台做大产业,赋能县域实力提质扩容。怀集县依托“一园区一基地”两大产业平台,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企稳向好;实施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做好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构建县域医共体一体化服务模式、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工作,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优化县城城镇化定位布局,加快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持续提升县城环境品位;大力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深入推进绿美怀集生态建设。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乡镇联城带村功能。全县19个乡镇(街道)分类为城区镇2个、中心镇2个、专业镇7个、特色镇8个,实施差异化发展。怀集县将大力推动冷坑镇和下帅乡示范样板镇建设,将怀城街道、梁村镇打造成商贸现代镇,做旺现代工贸镇,将大岗镇、诗洞镇、坳仔镇、汶朗镇、岗坪镇、洽水镇、马宁镇、中洲镇打造成农业特色镇,将下帅乡、凤岗镇、甘洒镇、永固镇、连麦镇打造成文化旅游类特色镇,将蓝钟镇、桥头镇打造成山水风光类特色镇,并开展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和美丽圩镇攻坚行动,助力特色乡镇形成见效。
坚持抓好“三农”工作,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怀集对326个村(居)分成集聚提升类村庄175个、城郊融合类村庄8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4个、暂不明确类村庄54个,分类施策,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统筹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高标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下一步,怀集县将围绕“一主两辅”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一园区一基地”建设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以及推动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均等化,推进县城环境提质,以抓好特色镇、村建设和评比强化示范引领,推动各乡镇(街道)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提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推进绿美怀集生态建设,全力确保“百千万工程”各项既定目标取得节点性成效。
肇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泽全表示,肇庆高新区深刻认识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围绕当好产业发展“火车头”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科技新城的使命任务,全力抓好建章立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等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肇庆高新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抓大平台、大企业和大项目。当前,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建设初见成效,500亩产业园(西园)顺利交付使用,627亩东园全面启动土地平整,上半年已引进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肇庆小鹏智能智造研究院注册成立,小鹏汽车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瑞庆时代工厂产能不断攀升,、理士国际相继在肇庆召开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广东宝龙房车全球研发生产基地启动,玛西尔电动科技公司生产的新能源轻量化纯电动观光车入围广东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大力推进“引凤行动”,实施首席服务官、产业链“链主”、专项挂榜揭榜等十股力量招商,上半年制造业项目实际投资额居全市头部。
坚持科技引领,带动产业升级发展。肇庆高新区制定实施《肇庆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西江实验室、现代农业微生物特色产业园、登骏创业谷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强化人才支撑,为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产城融合,优化发展环境。肇庆高新区完善城市基础配套,加快绿美大旺生态建设,促进新经济新业态规范化、多元化发展,打造宜商宜居的营商环境。其中,“肇庆高新区企业碳账户”“免申即享服务平台”“惠企政策匹配器”“肇庆高新区数据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与应用”4项数据成果上线广州数据交易所,成为全省首个数据成果类型全覆盖全上线的地区。
下一步,肇庆高新区将加快“双核一城”建设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完善城市基础配套,促进市域内工业、科技与农业共生发展,努力当好产业强市“火车头”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科技新城。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