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领域 齐为肇庆高质量发展建言
1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肇庆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头部次会议召开开幕会后,继续进行大会发言。来自市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等市政协委员代表聚焦融珠入湾、产业园区、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及民生热点话题建言资政,为肇庆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凝聚奋进力量。
“制造+营销”“制造+研发”推动产业招商落地 ——阮晓华委员(代表民革肇庆市委员会)
近年来,肇庆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项目落地巡查日”活动,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加快,相关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但产业园区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用地不足、园区产业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建议肇庆要全力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以东南板块为主体,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以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集群。同时要完善园区管理体制、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提高产业研究水平,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发展。 在提高产业用地效益方面,建议扩大产业园区管理范围,将分散的创意园、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器等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纳入产业园区管理;加快低效用地改造,提高产业用地效率,拓展工业用地空间。同时,建议开展“制造+营销”或“制造+研发”组合招商,加快园区赋能。
加大研发合作和交流 推动肇庆现代种业发展 ——李富丽委员(代表民盟肇庆市委员会)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肇庆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多年来农业大而不强,其中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是种业不强。 建议肇庆要做好七项工作:一是加大现代种业的研发合作和交流,形成具有“政、产、学、研”联盟特色的平台;二是实施本土种业自主创新战略,研发推广一批“绿色品牌”重点产业特色品种;三是抓种业精品示范园建设,尽早抓紧建立10个国家级、100个省市级种业发展示范园;四是抓好种子资源库建设,完善全市种业信息数据监测体系;五是依托种业电商平台,促进我市特色作物种子电商发展;六是强化种业政策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七是加强种业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 推动建筑业产值税收提升 ——古嵘辉委员(代表民建肇庆市委员会)
数据统计,肇庆“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68.18亿元,年平均增长9%;累计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38.04亿元,年平均增长7.43%,建筑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市政府于2018年印发的《肇庆市扶持建筑业加快发展工作方案》有效期将止于2022年。下阶段如何扶持我市建筑业做大做强?建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大力扶持骨干企业、鼓励企业资质晋升、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激励企业创新发展,扶持建筑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要持续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加强对建筑企业信贷扶持,强化司法服务保障。在推动建筑业产值税收提升方面,要强化税源管理和协税管控机制。此外,还应加强市、县(市、区)两级组织协调机制,落实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
大力实施招商项目倍增行动 加快建设产业强市 ——苏常委员(代表民进肇庆市委员会)
2021年以来,肇庆市大力实施招商项目倍增行动,引进宁德时代、璞泰来等一批优质项目,推动小鹏汽车、风华高科等大项目增资扩产、肇庆万达国家度假区滑雪场正式动工,使肇庆招商项目不断串珠成链,跑出发展加速度。 招商成绩喜人,但存在问题也较为突出。对此,建议肇庆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促进招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促进招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要加强指导把关,制定制造业各行业准入标准,聚焦产业招商项目质量提升。要精准破解产业招商落地制约因素,开展新一轮产业用地整理提升行动,强化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要加大招商宣传力度,提高肇庆知名度和吸引力,并加强督导考核,推动产业项目快速落地见效。
“四长联动”打造成肇庆产业“火车头” ——陆军辉委员(代表农工肇庆市委员会)
蕞新公布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打造的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肇庆首次被列入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城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打造制造新城,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将其打造成肇庆产业“火车头”? 对此,建议肇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由市政府牵头搭建服务平台,将点状的产业进一步拓展为链状的产业联运,形成“链长牵总、盟长搭台、校长支撑、行长帮扶”,形成“四长联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动力源。 其次,还要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创新研发平台。再者,加强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积极落实各级税收优惠、补贴,探索市政府设立产业基金,有力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后劲。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谭国新委员(代表九三学社肇庆市委员会)
2021年全国两会之后,“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关注新名词,肇庆又该如何在这波热潮中找准定位、补齐短板?建议一要科学制定合理目标。根据顶层设计的要求,充分考虑我市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战略定位、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设定达峰年限。二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结合我市“4+4”领域,打造以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三要加快推进重点工业行业达峰,大力推进我市水泥、陶瓷、造纸、纺织等“高碳”行业实现达峰。四要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合全国碳市场和广东碳市场的运行工作,加强对新纳入控排企业的数据监管。此外,肇庆还应持续巩固提升森林的碳汇能力,大力促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创建行动,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度。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 ——杨海平委员(代表致公党肇庆市基层委员会)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 建议从四个方面推动肇庆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是树典型立标杆,面向全市征集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中小企业“上云用云”等应用案例开展示范,总结一批数字化改造环节、落地路径及典型应用场景经验。二是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制定专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小鹏汽车、风华高科、现代筑美等行业龙头制造企业作为智能化转型的先驱,搭建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的资源,解决产业链上企业关键问题,打通关键应用场景。三是结合产业招商,加快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优秀供应商。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企业人才,推动产教融合,构建多层次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服务政策 推动我市重点产业发展 ——刘天明委员(代表肇庆市工商业联合会)
产业振兴发展,人才是关键。肇庆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方面仍有所欠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建议肇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有效的“引进人才—服务人才—留才育才”常态化运行机制。具体举措包括:筹集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建设专项账户,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和各类补贴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与保障,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组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的、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建立人才库,为企业搭建人才需求平台,发挥桥梁作用,协助企业开展与高校的沟通对接;梳理总结各类人才政策,建立政府、专家、企业三方参与的政策研究小组,制定切实符合企业实际的人才政策等。
随着肇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落地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紧扣产业招商落地和企业增资扩产用工需求,吸引各类劳动者特别是大中专(技工)院校毕业生留肇就业创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建议肇庆政府部门通过一线调研、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切实为企业解难点、除痛点、疏堵点。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出台更全面的扶持奖励政策,对留肇创业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落户补贴、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加大本地各大中专(技工)院校毕业生留肇就业创业的奖励力度。企业方面,则建议提高员工待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学校则要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模式等。
抢抓重大新机遇 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 ——陈昕委员(代表肇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我市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提供了重大机遇。对此,肇庆应当提前谋划布局,围绕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我市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接通更多更大的“管道”。 首先,建议把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蕞重要的抓手,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创新型企业的引育、成长、壮大提供蕞便捷的通道和蕞优质的服务,创造一切条件加快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其次,肇庆要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主动承接深圳等地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与其他城市合作,推动构建大湾区一体化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研发合作平台。 第三,努力在我省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培育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过程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获得更多产业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布局肇庆,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发挥后发优势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梁广生委员(代表市政协社会和港澳台侨委员会)
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低、产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建议肇庆一要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扶助机制,全方位推进“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集中。 二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各片区产业联动发展,做优做强“2+4+N”产业平台,巩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 三要积极发挥科技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形成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社会募集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开发资金投入新格局,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企业。此外,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打好留住人才的“组合拳”,不断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