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交出“双统筹”亮眼成绩单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全省前列 产业招商落地实现良好开局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全省第2、整理提升产业用地2.4万亩促300个新增项目开工、制造业项目数占新引进总项目数超过70%……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上了解到,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市坚持精准到点、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工作措施应对非常之时、非常之势,全力确保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双统筹”的亮眼“成绩单”。
推动肇庆走对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关键在产业,短板在产业,潜力和希望也在产业。去年,我市牢牢抓好产业发展生命线,坚持产业头部、制造业优先,积极开展“产业招商落地年”和“产业用地整理提升”行动,通过“驻地招商”“产业链招商”“熟地招商”,围绕“链主”企业上下游,加快引进一批见效快、造血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全市新引进项目达505个,当中新引进制造业项目达401个,制造业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均超过70%。
产业招商落地核心在于“地”。我市一改以往重“招商”轻“落地”的观念,把整理提升产业用地、全力促进项目落地作为突出工作来抓。从去年11月起,我市每逢周二开展“产业招商落地巡查日”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分赴各县(市、区)参加产业招商巡查,对挂点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有效解决产业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全力推动一批优质项目提速增效。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土地、用工、金融、项目审批验收代办等工作专班的沟通协调作用,整理提升产业用地2.4万亩,促进了300个新增项目开工,其中126个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动工,有力推动了招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去年我市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均排在全省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增速排全省第6,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增速排全省第2。工业36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其中,备受关注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7.4%、9.5%、20.2%,增幅均排在全省前列。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应有之义。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培育引擎、多点开花、全面推进,加快建设“一带一廊一区”。对此,我市各县(市、区)纷纷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挥各自产业优势,主动作为、自我加压、争先进位,努力在经济发展赛道上“各出奇招”“赛龙夺锦”。
在东南板块,端州区作为肇庆主城区,把招商重点放在电子信息、总部经济、增资扩产等领域,其中,仅用3个月便促成了投资75亿元的风华高科高端电容生产基地落户;拥有鼎湖山脉天然“大氧吧”的鼎湖区聚焦文旅康养项目开展精准招商,经济发展成效明显;高要区推动金利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该区陶瓷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也成为全市标杆;四会市探索政府征收改造、政府收回盘活、“三旧”改造增资扩产、企业二次招商、引导企业协议转让等五种工作方法提升用地效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作为肇庆工业发展主引擎的肇庆高新区,优质骨干企业加速崛起,小鹏汽车实现量产,大华农、温氏乳业、钜溢等企业完成总部迁移;肇庆新区大产业大项目引进实现重大突破,多家高端印刷电路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累计投资超50亿元。
在西北板块,广宁县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德庆县重点突出风机产业园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被评为省级制造业发展较好县;封开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推动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发展;怀集县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建设,绿色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投入使用,千鲜汇(怀集)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冷链物流中心动工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积极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新增投产企业7个,累计13个项目投产。
迈好头部步、见到新气象。当前,全市上下已逐渐形成“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强烈共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空前高涨,肇庆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的底气更足、成色更足、信心更足、决心更足,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