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70多条改革措施解码中国式现代化肇庆实践
9月28日,肇庆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召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研究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催生更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
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创新各类园区利益分享机制、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70多条改革措施涉及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等多个层面,将推动肇庆加快崛起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门户枢纽,努力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肇庆新担当新贡献。
肇庆是珠三角九市之一,也是大湾区面积蕞大的城市,更是大湾区面向祖国大西南的门户。
如何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空间、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好门户枢纽作用?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是题中之义。
围绕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肇庆把大湾区建设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机遇大文章,创新完善“九九”融湾行动实施机制。
肇庆积极参与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图为肇庆东站。
在机制对接上,肇庆将加快“数字湾区”建设,探索金融互联互通新机制,打造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参与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
在科创合作上,深度参与大湾区产业共建,精准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构建“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产业化”的创新协作发展格局;
在平台建设上,依托肇庆新区谋划推进粤港澳(肇庆)特色合作区建设,完善大湾区“菜篮子”配送分中心、预制菜产业园、水产综合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
改革一子落,带动满盘活。面对“融珠入湾”带来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肇庆需要打造广阔的阵地去承接。
肇庆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推动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东部城区差异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构建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互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市内区(市)融合发展的同时,肇庆也在探索跨域协作联动。比如,创新与广州产业对口协作机制,推动佛(西)肇(东)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四会(肇庆高新区)—三水、高要—高明等联动开发区等。
“向新而行”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新”意味着变革、转型与进步,是产业的升级,是生产力的提升,也是科技的领航。如何顺势而为、向新发展,是每座城市的课题,于肇庆而言,同样如此。
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上,肇庆坚持“向新”,围绕崛起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肇庆加快构建“主导+特色”产业体系。图为小鹏汽车肇庆基地。王振宇 摄
新质生产力既有“新”的育成,也有“旧”的改造。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肇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主导+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
“新”也意味着转型升级。肇庆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处理好产业发展的存量与增量、底盘与新质、现实与未来关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数字化是“新”的方向。肇庆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在教育领域,“向新”则体现在打造教育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肇庆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近年来,肇庆以规划建设高(新)—鼎(湖)—端(州)科教走廊为重要抓手,谋划推动广佛科技创新轴延伸至肇庆。
在此之际,肇庆牢牢抓住区域优势与发展机遇,全面对接大湾区创新体系,加快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打造成为创新创业高地、应用人才集聚地。
如何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广东面临的一道考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肇庆承载着更强的时代使命与发展内涵。
一年多来,肇庆通过实施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百千万工程”开局起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启新图景,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肇庆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图为四会市大沙镇隆马元心村。 梁小明 摄
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的新阶段,肇庆还将向改革要动力,解发展所需,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制。
在县级层面,肇庆将完善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的体制机制,“一县一策”支持县(市、区)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持专业镇、特色镇继续做大做强,建立健全市、县和园区等多层次共建机制。
在镇级层面,肇庆把改革重点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上,构建产业升级、人口聚集、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县域副中心、发展为小城市。
在村级层面,肇庆将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职业经理人机制,完善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动力机制。
肇庆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业强市,202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780.7亿元,位居珠三角头部、全省第三。
在肇庆,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下来,肇庆将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持续培养壮大10个农业产业百亿集群,打造更多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单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通道;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美丽中国肇庆实践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蕞早的地区之一。
历经岁月的沉淀,作为“岭南名郡”的肇庆在当代有了不一样的文明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肇庆围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在城市,农村也是重要阵地——肇庆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构建立体化全域文明实践工作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文旅产业将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市民游客参与中秋猜灯谜活动。南方+记者 施亮 摄
近来,“那么美,这么近,周末到肇庆”成为肇庆的一张闪亮名片。肇庆积极构建“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新格局,打造全国知名山水旅游胜地、岭南气派历史文化名城。
景区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其改革也是一大抓手。肇庆深化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国资民资联营新机制,推动传统景区全面提质升级,创新开发更多沉浸式、体验式游乐项目。
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肇庆围绕推进美丽中国肇庆实践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生态屏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落实美丽广东建设实施体系。
美丽中国的肇庆实践,有着自己的传统与继承。回首往事,50年前的怀集岳山上,万人造林绿化荒山的壮举历历在目,“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多年后的今天,肇庆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一体化推进增绿、植绿、护绿、用绿,继续推动绿美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