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per
每到六一儿童节,关于动画要不要分级的讨论就会出现,说明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都非常关心。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研报告”,在被调查的21部动画片中,共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江苏消费网舆情监测中心数据发现,2020年江苏有关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的舆情共计17877条,其中敏感(负面)舆情4711条,占总量的26.4%。报告再次提出了对动画进行分级的呼吁和建议。调查显示,对于动画分级制度的出台,562位家长表示非常支持,占比54.8%;389位家长表示比较支持,占比37.9%。
动画片要不要分级呢,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首先我想说,分级本身不是目的,分级背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才是目的。如果不通过分级,也能实现比较好的节目分类管理,达到未成年人保护的目的,那么就没有必要非得分级。
为什么很多人呼吁实施分级制度呢?主要是看到国际上的有效做法,希望能够借鉴。对文化内容产品实施分级管理是一种国际惯例。建立分级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该国在国内文化市场对少年儿童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产品与国际市场相对接,制作出更符合国际需求、能走到海外的儿童动画作品。目前,能替代分级制的未成年人保护市场化机制都还不太成熟,因此分级制从长远看仍是大势所趋。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立分级制度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一是它的政策成本比较大。政府要围绕这个新的分类管理制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分级相关的硬软件升级,知识普及等等,都需要巨大投入。二是它的执行效果取决于中国观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家长呼吁分级的比较多,但是有几个家长真正知道什么是分级,分成几级,怎样指导孩子认知分级?从企业层面看,是否了解不同级别作品的特征,是否具备创作各种级别作品的能力?恐怕很难。很有可能政府推动了,但是社会的认知跟不上,创作的意识跟不上,这样也不会有很好的执行效果。
所以,对分级制度还是要循序渐进。先普及分级分类知识,在没有分级的情况下先鼓励和指导企业分类创作,观众分类观看。待社会认知整体达到分级制度的要求,企业创作能力达到分级所需的水平,再全面铺开,或许效果会更好。
在2021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中,就有专门有未成年人保护的条款。征求意见稿指出,广播电视节目集成播放机构应当通过设立未成年人专门频率频道、未成年人专门时段、未成年人节目专区、未成年人模式等措施,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专员、未成年人节目评估委员会等机制,防止未成年人节目出现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广播电视节目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广播电视节目集成播放机构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提示并合理安排播放时间、版面。
应该看到,这个条款虽然没有明确叫“分级”,但实际上已经在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节目的分类管理。
一是目前的债务问题太大了,在体制内靠工资还债无望,就选择出来卖猪肉赚钱还债。二是个人也希望从体制内出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肯尼亚贫富差距非常大,当地富人区和贫民区经常一线之隔。我当时区支教时去了比较贫瘠的区域,当地条件很艰苦,学校由铁皮搭建而成,门口很矮,要钻过一个洞,甚至就在天台之下开课,顶着太阳的暴晒。
但同时它也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动物大迁徙美得非常震撼,可以看到它很野性自然的一面。我在非洲看到那些在月光下喝水的犀牛,那个时候我直接热泪盈眶,其实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看到犀牛喝水而已,有什么好哭的。因为只有我知道那一幕可能我们未来永远都不会再看到了,很难用言语表达这种感觉。
请问一段跨国义工项目大概多长时间?怎么看待很多年轻人只是为了刷实践经历,给自己的履历增加道德光环呢?短期志愿者真的能给当地带来变化吗?
确实短期支教,一直是被抨击的行为,但公益的效果并不能只是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短期是限制,但它也可以是一个机遇。比如我们曾经全额赞助了一名来自上戏的设计师,跟他一起DIY了一场短期支教。他用7天的时间,教泰国孩子们画出自己的梦想,并在回来之后邀请他的设计师朋友一起进行再加工,印制成T恤进行众筹义卖。我们把这些T恤取名为Dreamtransfer。后来把筹得的善款送给学校,但不称之为捐款,而是告诉孩子们,这是他们的技能报酬。除了跨国项目,也有带盲人小朋友花一天“环游世界”,就是带他们去世界之窗。从非洲到东南亚再到法国,他们回到家里都在和家人说:我今天去了纽约,原来纽约真的很潮流;我去过日本,日本的樱花好漂亮;我摸到了巴黎铁塔,原来铁塔也没有比我高多少嘛...没有一个孩子抱怨说无聊,只期望我们能再安排一次旅程。其实志愿者是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境都可以做的事情,能关心的对象很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佛山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